9月26日,李蕙(左)在曲周白寨科技小院里展开农业技能培训。 我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供图
一
12月10日清晨,从曲周暂返北京学校前,我国农业大学硕士研讨生李蕙骑着电三轮,一路波动着,又一次来到白寨镇北油村西的田埂上。
幼苗,好像感触到冬雪将至,坚强挺立着。
测了一株又一株。幼苗已正常分蘖,虽然幼嫩,但根茎健壮,透着精气神,像一个个顽强戍守的小兵士。
“渐渐来,别着急,扎稳根基,才干抗住风雪、长得更壮呢。”
李蕙搓着冻僵的双手,拍了几张幼苗的相片。这大半年的辛苦,她全都灌注在眼前的地步上。春去冬来,送走了玉米,又孕育幼苗,她俨然一位农民。
当晚,2023年入冬后的一场大雪,纷繁扬扬飘洒大地。麦田披上冬装,无边无际。
两天后,咱们拨通李蕙的电话,想探问农作物优化上肥处理的技能细节。电话那头,她说着说着,总会情不自禁地提起冀南大地上的那片麦田。
“刚还有农户问,雪这么厚咋办?我挺有决心的。下雪不冷化雪冷,接下来,一定要避免冻伤。好想马上回去啊。”李蕙说。
多年来,从一拨又一拨驻守在曲周科技小院的学子们身上,咱们都感触到了这份挂念。这些年青人,一如50年前的石元春、辛德惠、黄仁安……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我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李蕙他们读了一遍又一遍,用心记下总书记的耳提面命,立志“在村庄复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这无言的誓约和芳华的交响,是曲周之幸、村庄之幸、我国农业之幸。
5月1日,曲周科技小院学生在麦田中进行土壤取样。
二
第一次见到李蕙,是本年中秋节前。
白寨科技小院,梧桐树下,挤满了来听讲座的乡民。
“玉米地有了红蜘蛛用什么药最好?”
“地力欠好的地块用什么化肥?”
“小麦耕种后怎样补水?”
乡民们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李蕙逐个耐性答复。这个山东临沂姑娘婀娜多姿,圆圆的脸庞上一双大眼睛透着慎重。
白寨科技小院,是曲周第一个科技小院,也是全我国第一个科技小院。
李蕙,是本年新年后到小院的。视频谈天中,亲人们苦劝,母亲脸上写满不解——
“你读研讨生,咋进了村?这上啥学呢?那里是盐碱地啊,你不是自找苦吃嘛!”
“这话很熟悉啊,咱们便是在自找苦吃!”我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张宏彦坚定地说,神色中流显露浓浓的回忆和思念。
9月27日,曲周白寨科技小院。 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摄
三
太行全国脊,一路向南,与古黄河交汇于冀南。
曲周,正处在冀南低洼处,是黄淮海平原盐碱化之典型。《汉书·地舆志》记载:“漳水出治北,入黄河,其因斥卤,故曰斥章。”据曲周县志记载,明崇祯年间,“曲邑北乡一带,咸碱浮卤,几成废壤”。
20世纪70年代,一场旱涝盐碱综合治理的“科学会战”打响。北京农业大学(现我国农业大学)石元春、辛德惠、毛达如等专家组成盐碱土改进研讨组,怀揣任务,赤脚蹚水走入曲周盐碱滩。那时,很多人也苦劝咱们不要“自找苦吃”。
“治欠好,咱们就不走了!”吃住在破漏的农家小院,没日没夜地实地勘验调研,这群青年常识分子遵循誓词,最终使曲周这个老碱窝变成米粮川。
曲周改土治碱效果,如一曲芳华之歌,从冀南唱响,走向全国。后续的相关研讨和理论效果,深深影响到几十年来我国农业和村庄展开。
2006年,新年往后,我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团队来到曲周,展开华北地区高产高效农业展开路途研讨。
几年下来,县里供给的试验田虽然完结了高产高效,但农民自家地里,产值仍是低。哪怕与实验站一墙之隔的地步,也是如此。
问题出在哪儿?经重复研讨,2009年夏,县校一同发动白寨万亩小麦、玉米高产高效演示基地建造。这次不再用连片试验田,而是挑选农户们的一般农田。
“拆墙、架桥——打破农技推行壁垒,让农民真实学起来、用起来。”
我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晓林,带着张宏彦、王冲两位年青教师和更年青的研讨生曹国鑫和雷友,以老一辈农大人为典范,扎根在白寨村一处抛弃的农家院,把讲堂和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曾在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实验室做过研讨的李晓林,在收拾农家院时,特意留下两棵梧桐树苗,涵义“引得凤凰来”。
全国首家科技小院,就此在曲周诞生。
12月6日,曲周白寨科技小院担任办理的麦地。
四
小院里的两棵梧桐树,今已亭亭如盖。
树下放着几个编织袋,每袋都装满玉米和秸秆,袋子上做着标示——
“侯玉林,2023年9月18日”“M-1-6”“M-1-7”……
“这是咱们小院的侯玉林从地里摘的,先是暴晒,然后称量、记载颗粒、核算数据、比照产值……”李蕙说,做农业研讨不易,与乡民交流更不易。本年刚到小院时,不只听不明白当地方言,还常被乡民问得哑口无言。那种置疑的目光,让人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这样的目光,白寨科技小院第一代研讨生曹国鑫领会更深。
2009年夏,一场稀有的暴风雨袭来,长势旺盛的玉米大面积倒伏。
夜里,曹国鑫哭着给教师打去电话:咋整?这是新种类,要不要扶?
李晓林敏捷与制种专家等各方会诊,得出的结论是:“不必扶正!”
由于倒伏发生在抽穗前,可自行康复,假如人为扶正,反而简略形成折断。可是老百姓不理解,坚持传统做法,要把玉米扶正。
曹国鑫急了,挨家挨户跑,磨破了嘴皮子,重复解说阐明。在他的坚持下,乡民们半信半疑地等候。几天后,玉米奇观般地康复过来。当年,还大获丰盈。
在这片郊野上,曹国鑫成长为科技小院培育的第一个博士,成为师弟师妹们心中的典范。
“不能砸了咱小院的招牌。”李蕙暗下决心,要从“一问就倒”变成“百问不倒”。
看论文、跑地头,跟着农户去田里排查,不明白就问,多讨教学习……半年多坚持下来,李蕙和同学们将理论常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能答复的问题越来越多,协助到的乡民也越来越多。他们用常识和汗水,架起了小院师生与老百姓之间的连心桥。
五
“走,我带你们去地里看看。”
倒车、掉头,趁热打铁,李蕙灵敏自若地控制着电三轮。
这是驻守科技小院的首要技能。下田、去实验站,出行全赖它。
村子在东,玉米地在西。阳光透过云层,泼洒在碧绿的田间。一路上,一株株玉米好像战士,挺立伫立着。
“这半年多时刻,除了乡民,打交道最多的便是玉米地。”李蕙所说的玉米地在村路北侧,与周围的地块比起来,玉米植株愈加规整、巨大,秆粗叶肥。
李蕙的研讨方向是“小农户粮食绿色出产的土壤限制因子消减技能构建及运用”。从耕耘、耕种、上肥,到后期的除草、打药、收成,作物整个成长进程都要记载在册。取土样、丈量植株、检测土壤养分……密植培育要求高,每隔十几天,她就要钻一次玉米地。
土地,被浓浓的碧绿围住,尽显大自然的伟力。跟从李蕙,咱们钻进3米多高的玉米林中。
挤挤挨挨的叶子好像一柄柄尖利的小剑,划得人皮肤生疼。李蕙说,夏天最苦楚,天蒙蒙亮就得下地,尽量早点完结丈量。要不然,等太阳一升起来,里边的温度底子受不了。工作服、防晒帽、口罩、袖套,汗水混着露珠,不一会儿,全身就湿漉漉的。蚊虫飞来飞去,有时还会遇上蛇……
“懊悔到小院来吗?”
“辛苦归辛苦,却没懊悔过。”李蕙笑着说,她喜爱泥土的滋味,看到玉米出苗、拔节、开花、吐丝,就觉得高兴而结壮。“农业稳,全国安——已然总要有人干这件事,为什么就不能是我?”李蕙仔细地说。
六
关于农民来说转变观念是最难的,但王怀义不是这样的人。
20世纪70年代,王怀义担任王庄村党支部书记,跟着农大师生一同治碱。世纪之交,他再次找到农大教师,请其辅导树立协作社,统一办理,机械化耕种,完结了产值打破。再后来,他把儿子的空置院子腾出来,作为科技小院,供学生们运用。
2011年头,23岁的我国农业大学学生、广东佛山青年黄志坚来到王庄村。
“没食堂,没自来水,没暖气,什么都没有,怎样做科研啊!”一个孑立的夜晚,黄志坚抱着小院仅有的同伴——小柴狗“猫猫”,不由得大喊起来。
喊归喊,各项工作还得照常进行。在王怀义和教师们的劝导下,黄志坚逐步冷静下来,沉下心投身科研和农技推行。
当年2月中下旬,浇小麦返青水,黄志坚却告知咱们不能浇,也不让上肥。
乡民们不听他的。王怀义坚定地支撑黄志坚,说服了几个农户,硬是过了清明节才浇地。
奇观呈现了——推迟水肥的地块,小麦健壮不倒伏,麦穗颗粒丰满,麦收时产值更高。
种粮大户王俊山的试验田亩产650多公斤,破了村里其时的高产纪录。
乡民们傻了眼,却也心服口服。“水肥后移”技能敏捷遍及到全县。
“兄弟,你本事大!”王怀义跷起大拇指。
“大哥,仍是你给力啊!”黄志坚的“粤普”,逗得乡民们哈哈大笑。
自此,相差近50岁的二人以兄弟相等。
乡民们刚开始听不明白“粤普”,黄志坚就把技能办法写下来,请“大哥”王怀义用村里的大喇叭播送。后来,咱们能听个八九不离十了,黄志坚就把大喇叭搬到小院,运用闲暇时刻随时解说农技常识。乃至带着喇叭蹬上三轮车,走街串巷宣扬推行,王怀义还帮他制作了活动展板。
爱农知农,才干强农兴农,赢得信赖和支持。
十几年来,这一老一少的故事,鼓励着一批又一批我国农大研讨生,以小院为家,不断完善农技推行办法。小院的门终年不闭,乡民们有问题抬脚就进,总能及时收成答案。
现在,张哲、冯佳如等驻守在王庄科技小院。他们身手了得,已能娴熟运用先进的航拍仪器和各类植保机械,比如用飞机给小麦喷洒农药、遥控无人机航拍测产……这是黄志坚们当年无法幻想的。
芳华,在科技小院闪闪发光。那只传递了很多农技消息的大喇叭,现已逐步退出小院舞台,但谁又能忘掉它呢?
初秋的黄昏,咱们爬上小院房顶,见到了它。虽已浑身沧桑,但老而弥坚。小院师生焊起铁架子,把它和三个新喇叭装置在一同,别离朝向四个方向。它们,一同仰望着村庄,见证着村庄之变。
七
地复康循环农业科技小院,坐落在槐桥镇刘李庄村一望无际的田间,由库房改造而成。
本年中秋节前,咱们寻至此处,首要映入眼帘的是门前一大片五颜六色的花。
两个姑娘闻声而出。师姐彭可欣生动爱笑,是四川成都人;师妹赵薇和李蕙相同,也来自山东临沂。
农业出产,不是简略的耕种收成。就曲周而言,既要向盐碱地要粮食,也要尽力展开循环农业、经济作物。为此,科技小院与企业协作,要点探究“蚯蚓饲养—有机肥出产—果蔬粮栽培”绿色循环形式,促进资源高效运用和循环运用。
蚯蚓饲养区、作物试验区、饲料堆积区、蚯蚓粪暴晒区……这个小院的全部,好像都跟蚯蚓有关。院外田间,一行行长约百米、宽约1.5米的蚯蚓床分外显眼。
“来,瞧瞧咱们的小宝贝儿!”彭可欣掀开蚯蚓床上的黑色遮阳网,只见一条条暗红色蚯蚓渐渐活动着。“咱们的科研效果是在粪堆上搞出来的。”彭可欣说,蚯蚓浑身都是宝,蚯蚓粪更是杰出的腐熟有机肥料,首要用在经济作物上肥上,可作为蔬菜瓜果、贵重花卉的追肥或园林绿化、粮食作物基肥运用。
为处理企业蚯蚓饲养经历不足,蚯蚓繁衍才能低、产粪量低一级问题,彭可欣和师妹联络专家,不断改进蚯蚓床,给蚯蚓打造舒畅的“空调房”,让它们住得适意闲适。针对蚯蚓喜爱果酸类食物的习性,对饲料进行改进。蚯蚓吃得多、长得好,发生的蚯蚓粪养分丰厚、肥效明显。
现在,她们改进研制的蚯蚓肥料非常走俏,已销往辽宁、陕西、云南、贵州等多个省份。
有成功的高兴,也少不了波折的懊丧。为了研讨蚯蚓肥在辣椒栽培方面的成效,本年5月,赵薇在蚯蚓饲养区旁种了一亩半辣椒试验田。谁知,苗刚种上没多久,接连遭受冰雹和暴雨,地淹了,苗死了三分之一。
“第一次栽种经历不足,办理也滞后。可我不想抛弃。”顽强的赵薇把剩余的辣椒苗分红36个区,坚持每月采样、测算、出数据,静静为下一年的栽种和研讨打基础。
一阵风吹来,卷起漫天粪土沙尘,搀杂着雨点落下,两个姑娘忙招待咱们往小院里跑。
做肥料免不了发生各种滋味。“我俩啊,不只跟蚯蚓为伍,每天都是被苍蝇亲醒的……”俩姑娘咯咯笑着,把小院生计总结为“苦中作乐、一往无前”。
临别前,她们笑说,这个小院,最美的便是门前这一片五彩斑斓的花。这些花用的便是她们研制的肥料,所以开得反常艳丽。但是,在咱们眼中,此时卷着裤管、光着脚丫、乐滋滋立在风雨中的她们,才是小院最美的花。
八
安寨镇前衙村,古拙而清雅。
咱们抵达前衙村时,正逢当地庙会,戏台上唱着传统剧目《清风亭》。“最美小院”前衙科技小院,就在戏台后方百米外的冷巷内。
前衙村栽培葡萄40多年,但一向是传统办理。近年来,葡萄工业展开遇到瓶颈,一向无法强壮。
2022年2月,硕士研讨生张桂花驻守到小院。虽然有思想准备,但面对上一年大雨导致的葡萄歉收局势,她仍是手忙脚乱。
经过查询造访,小院师生有了一个主意——
何不干脆借此机会,带领乡民栽培效益高的新种类?
乡民们则喜忧搀杂,忧虑居多。“他们想改动,但不敢改动。由于没经历、缺技能,更怕亏本。”张桂花和师兄王鑫顶住压力,前往辽宁营口、河北邢台等地,学习“阳光玫瑰”葡萄种类栽培技能,把每个过程都记载下来,拍成视频,回来背工把手教给几户勇于测验的乡民。
广袤郊野是最好的讲堂。天蒙蒙亮,和乡民下地干活;阳光烈了,回小院收拾问题、查找材料、讨教教师;下午凉快了,又到地里劳动;晚上回来,持续做研讨、写日志、报告发展……几个月下来,吃苦耐劳的张桂花赢得了乡民们称誉。
这一年,栽培“阳光玫瑰”的乡民大获丰盈,均匀每亩增收逾万元。
本年,更多葡萄栽培户积极参加,纷繁向科技小院取经,自动测验栽培新种类……
九
“这个老外挺内行啊!”这是贺晨对塞尔瓦拉吉的点评。
9月25日,这位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抵达前衙村调查科技小院,黑龙江姑娘贺晨参加解说。
“玉米浇几回水?施几回肥?”
“一亩地打多少粮食?”
“葡萄什么种类?产值多少?”
塞尔瓦拉吉问个不断。农户连说带比划,答复很仔细,还请他品味葡萄。
我国小农户“科学种田”的才能,令塞尔瓦拉吉非常惊叹。他表明,这证明了向全世界推行科技小院的价值。
这是无可辩驳的“我国经历”。2021年至202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接连三年向全球推行科技小院协作形式,称它是在出产一线赋能小农户的典型事例。
在前衙村史馆前,咱们遇到了从田间归来的赞比亚留学生戴维。瘦瘦高高的他肤色乌黑,背着一袋玉米,用不太娴熟的汉语和咱们交谈着。
“玉米测产,咱们国家需求技能……”戴维说,他2019年来到我国,现在正在我国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首要在科技小院试验田展开玉米栽培、测产剖析等研讨。
为了同享“我国经历”,我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形式的基础上,打造了中非科技小院项目,为非洲培育青年农业人才。正是得益于这一项目,戴维从悠远的赞比亚前来学习。
不只如此,曲周科技小院形式也走出国门,在非洲得到仿制推行。
本年11月初,三个新建科技小院在马拉维揭牌。我国农业大学马拉维留学生非里和他的5名同学从我国学习归来,入驻小院。他们期望在家园推行学习到的技能,用来自我国的农业科技改动马拉维农民的命运。
十
脱离曲周那天,咱们再次来到我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辛德惠院士生前寓居过的房间前。
只见苍松遒劲,那是辛德惠院士的爱人刘一樵教师亲手所植,今已隐蔽一方。
解民生,治学识。当年树立曲周实验站时,我国农大师生专门从改土治碱第一站张庄村移来两棵老杨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多年来,一批批年青人接力前行,推进曲周农业编写新篇——
离别小耧上肥,引入小型追肥机,选用测土配方上肥;提出“三密一疏”小麦耕耘形式,合作斗极导航无人驾驶技能,使小麦亩均增产50公斤;经过无人机红外线检测,了解不同地块的养分状况;推行耐密高产优良种类运用技能、增密晚收高产培育技能、土壤培肥技能……
2009年以来,曲周科技小院开发引入的25项关键技能,带动曲周农业高产高效技能选用率从17.9%提升到53.5%。
2022年,曲周成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同年,教育部、农业村庄部、我国科协联合发文,推行科技小院研讨生培育形式,助力村庄人才复兴。
埋下一粒种子,谋福万千苍生。科技小院,便是那一粒芳华的种子。
“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身手。科技小院从曲周走向全国,现在,已树立139个小院,掩盖24个省区市。小院培育的学生,70%以上都活泼在村庄复兴的舞台上。”张宏彦很骄傲,科技小院搭建起理论联络实际的实践阵地,点亮了村庄复兴的科技之火,为期望的郊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农大师生用自己的芳华和汗水在曲周写下铮铮誓词。当今,他们又为科技小院提炼出“实思”二字。
“实,便是患难与共,头戴草帽下田去;思,便是用心用情,把农民的田放在心上。”李蕙说,实干兴邦,而行成于思,这两个字已刻在科技小院年青人的心头,并在实践中迸发出强壮的力气。
太行披霜,大地苍莽。新时代新征途,这些年青的新农民啊,终将把自己的姓名,刻在大地丰碑之上。(龚正龙 肖 煜 张晓华)
重视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